(网经社讯)导读:2月7日,“苏宁系”三家公司苏宁电器、苏宁控股、苏宁置业公告破产重整,一时之间舆论哗然。昔日的江苏省明星企业正式进入了债务重整阶段,这也是继苏宁易购陷“破产清算门”后,“苏宁系”公司再次遭受的重创。(详见网经社专题:风雨飘摇?“苏宁系”三家公司陷破产传闻 https://www.100ec.cn/zt/fypys/)
出品|网经社
作者|可乐
审稿|云马
一、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2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了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件信息与一债会公告,三家公司已于2025年1月26日由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破产重整,案号分别为(2025)苏01破2号、3号、4号,标志着苏宁系将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根据公告要求,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债权人应于2025年3月25日前,通过网络申报或现场申报方式向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申报债权,对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是否属于连带债权等情况进行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苏宁系公司陷入破产重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激进扩张与多元化失败:苏宁自2012年起开启了大规模的多元化扩张,收购了红孩子、PPTV、天天快递、家乐福中国等资产,并涉足体育、金融、地产等领域。这些投资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消耗了大量资金,导致现金流紧张。
二是电商转型滞后:尽管苏宁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苏宁易购,但其电商转型步伐相对缓慢,未能有效应对京东、天猫等竞争对手的冲击。技术投入不足、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其线上竞争力。
三是线下门店成本高:苏宁拥有超过1万家线下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而销售额却未能覆盖这些成本,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四是债务危机:苏宁在2017年至2019年间投资恒大、万达等地产公司,耗资数百亿元,但这些投资未能如期回收,反而加剧了债务危机。2020年后,苏宁的流动性问题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债务重整。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补充道,虽然苏宁易购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亿元至7亿元,较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但这主要依赖于政策支持(如家电以旧换新)苏宁易购的净利润主要靠非经常损益贡献(如资产处置收益18亿元~20亿元),而非主营业务。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其主业持续处于亏损之中,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现金流紧张状况。
二、苏宁易购“逃过一劫”?
值得关注的是,苏宁电器集团和苏宁控股集团均为苏宁易购的股东,截至2025年1月,苏宁电器集团持有苏宁易购1.4%的股份,而苏宁控股集团则持有2.75%的股份。然而,这两家公司并非苏宁易购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因此,它们的破产重整不会影响苏宁易购的治理结构。
苏宁易购方面表示,全国范围内的苏宁家电3C门店、百货门店、电商、政企等业务以及相关的物流售后服务,均由苏宁易购负责开展经营。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不经营同类业务。同时,公司在资金、资产、财务、人员、技术等方面都完全保持独立性,上述股东被申请重整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
董毅智表示,这几家公司申请重整对苏宁易购的影响有限。首先,苏宁易购与这三家公司在业务上相互独立。苏宁易购的全国家电3C门店、百货门店、电商、政企业务及相关物流售后服务均由苏宁易购独立运营,与苏宁电器和苏宁控股无直接关联。其次,苏宁易购在资金、资产、财务、人员、技术等方面保持完全独立性,重整不会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
“尽管如此,若苏宁系公司重整失败,可能会对苏宁易购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与苏宁系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可能会对苏宁易购的稳定性产生疑虑。”董毅智补充道。
莫岱青称,尽管双方存在一定的股权关系,但业务相互独立且苏宁易购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因此,在财务和经营层面,苏宁易购受苏宁系三家公司重整的影响较小。苏宁易购的股价或许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这种影响是可控的,并且随着重整进程的推进和结果的明朗化,可能会逐渐减弱。
三、“苏宁系”能否“起死回生”?
苏宁的辉煌岁月仿佛还在昨日。创立于1990年的苏宁易购,曾经在我国线下零售连锁企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不仅零售业表现出色,苏宁还涉足地产、物流、体育、电竞、金融等多个行业,触角广泛。然而,近年来苏宁的发展却遇到了诸多瓶颈。
从2012年开始,苏宁就和国美等同类型的企业展开了价格战,这场价格战的时间非常长,对苏宁的毛利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同时,苏宁因为前期积攒的资本比较多,所以从2012年开始,对各个行业和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然而,这些投资并没有给苏宁带去预计的收益,反而成为了拖累苏宁发展的累赘,让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连年上升。
为了还债,苏宁开始大量甩卖资产,包括关闭部分门店、抛售PPTV等投资的资产。然而,债务问题依然严峻。据报道,苏宁的债务已经超过了1300亿,这让苏宁的发展不断受限。此次三家公司重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债务问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
董毅智指出,如今苏宁系公司需要通过债务重组减轻债务负担,同时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地产、体育等),聚焦零售主业,以恢复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吸引新的战略投资者注资,尤其是具有零售或供应链资源的投资者,以增强资金实力和市场信心。关闭低效门店,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通过透明化重整进程、加强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沟通,恢复市场对苏宁系公司的信心。若能够成功实施上述措施,苏宁系公司仍有可能通过重整实现“起死回生”,重新恢复市场竞争力。
国美、银泰、大润发、永辉超市、沃尔玛、家乐福、物美、百盛集团、红星美凯龙、美特斯邦威等线下零售业巨头拓展电商业务后,也经历了不少波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曾表示,苏宁易购确实从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成为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确实是非常不容易,出现目前的状况确实也非常令人可惜,关于未来苏宁易购的发展,从目前来看需要进行苏宁易购自身的战略,组织等各个方面较大的调整,以及可能需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同时,苏宁易购这几年做的一些新的创新确实不少,但是,很多做的都是不了了之,这也反映出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出更多系统化的调整。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指出,破产重整本身是法律赋予困境企业的自救机制,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通过债务重组、资产优化和战略调整实现“止血”与“造血”双轨并行。若核心资产价值尚存、主营业务仍具市场竞争力,引入外部资本、剥离非核心负担、聚焦优势赛道或为可行方向。但需注意,企业重生不仅依赖法律程序的支持,更需管理层、债权人、投资者等多方达成共识,且需精准把握行业趋势与自身资源匹配度,方能提升翻盘概率。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
回首苏宁的辉煌岁月,再看看如今的困境,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在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中,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苏宁的浮沉录,或许能给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如果您是业内人士,欢迎咨询加微信xx726ysy,请务必备注姓名+单位+职务)